不再演,也不拯救——從戲劇三角形走向真實關係
我很喜歡TA(Transational Analysis)人際交流溝通,在9 月的 ME CLUB ,我帶了「戲劇三角形(Drama Triangle)」的概念,和參與者探索了人際互動中常見的三種角色——拯救者、受害者與迫害者。
關係的舞台:戲劇三角形的出場
我在Zoom的螢幕上投影出倒立的三角形,與我們習慣看到的「穩定」的三角形不同,這個「三角形」就顯現了他的戲劇性,是一個倒立的,著立面積極小,就一小點,隨時都可能靠右或靠左倒下。
它本來就不穩定。當我們陷入戲劇三角形的互動時,關係就會變得混亂。
這個由心理學家 Stephen Karpman 提出的理論指出,人在情緒或衝突中,常無意識地輪流扮演三種角色:受害者(覺得無力、被誤解)、迫害者(批評或掌控他人)、拯救者(以幫助他人維持價值感)。
沒有誰是壞人,戲劇三角形只是提醒我們——當關係變得糾結,我們可能正掉進這個劇本裡。
生活裡的劇本:從拯救出發的善意陷阱
Ariel說自己在家庭中總是不自覺成為「拯救者」:『家人有困難,我就會立刻出主意幫他們解決。可是久了我發現,沒有人真的開心。』她笑著補充:「我其實不是想控制,只是想被需要。」
Vicky :「那妳的幫助,是為了他人,還是為了自己心裡的安全感?」
這樣的反思揭示了戲劇三角形的本質——拯救者的好意若缺乏覺察,就容易變成控制。
職場戲碼:從拯救到受害的轉換
接著 Ryan 談到自己的職場經驗:「我常幫同事收爛攤子,覺得這樣團隊會更順。但後來發現,我越幫越多,最後自己壓力最大。」他笑著說:「到最後,我反而變成受害者。」
Vicky :「這正是戲劇三角形的循環——拯救者若沒有界線,最終會感到被利用,轉成受害者。」
Ryan 點頭說:「我發現,很多時候不是別人逼我,而是我自己太怕看起來不夠好。」
Photo by Egor Myznik on Unsplash
情感關係的覺察:從幫忙到陪伴
Iris 分享了與家人的互動:「我媽媽常問我一些生活小事,我會立刻給建議,但她常回『妳不要管我。』那時我超受傷。」
Vicky :「那一刻,妳覺得自己是誰?」Iris 說:「我好像是拯救者,也有點像被拒絕的受害者。」她後來練習問:「妳希望我聽聽就好,還是想要我給建議?」這句話象徵從衝動幫忙的拯救者,轉化為尊重他人主體的陪伴者。
壓力與角色:從受害到創造
Leo 提到工作壓力帶來的自我懷疑:「主管催得很緊,我明明盡力了,還被說『怎麼又拖』。那時我就會陷入受害者狀態。」他說:「Vicky 問我,那一刻我有沒有選擇?我才發現,我可以選擇不在情緒裡打轉,而是去問清楚需要什麼。」
受害者的轉化,不是變堅強,而是意識到『我有選擇』。
覺察的藝術:從戲劇三角形到賦能三角形
我帶大家討論「賦能三角形(Empowerment Triangle)」:受害者轉為創造者,拯救者變成教練,迫害者則成為挑戰者。
走出戲劇三角形不是變完美,而是要有覺察——知道自己何時被情緒鉤進去。
Ariel 補充:「只要我願意多停一秒、不急著幫忙,整個關係就會變得不同。」
溫柔的責任:讓戲落幕
最後一輪分享中,大家談到『放下角色』的體驗。
Ryan :「我學會分辨,我幫忙是想控制,還是真的出於關心。」
Iris :「原來不幫忙也是一種愛。」
Leo :「我今天學到的,不是怎麼幫別人,而是怎麼對自己誠實。」
Vicky :「戲劇三角形提醒我們,我們都在演戲;但只要有一刻,你願意覺察自己在演,那場戲就結束了。」
從被捲入到能選擇
戲劇三角形不只是理論,它是人如何在愛與恐懼之間尋找位置的隱喻。關係中的戲無法完全避免,但我們可以練習不被戲吞沒。當我們願意從被捲入變成能選擇,從反應變成回應,從演變成在場,那一刻,人生的劇本不再由舊的模式主導——而是由覺察與真實共寫的新故事。
Photo by Ahmad Odeh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