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 CLUB活動紀錄|我們一起來聊聊「安撫」

ME CLUB在2024年年初創立,我期待在這個線上空間,讓忙於滿足組織及他人需要的朋友,在每個月線上聚會中,允許自己得到充電與休息,照顧自己。允許自己不需要perform, 不需要有角色,不需要有功能,只需要全身心關注在自己的需要。

回顧這一年半,我設計了不同的主題,分享了一些生活指引,一起探討,畫畫,書寫。從而得到一些生活風格指引。回到初衷,讓「自己」在生命中的比例有一些變化。我自己覺得挺好的。

7月19日的主題是 - 「安撫」。一個我既擅長又需要努力的區域。

💡Check-In:你最近一次全心全意地照顧自己的需求時什麼時候?你做些什麼?

「每個禮拜會有三天是去運動。風雨無阻,不管家裏發生什麼事情我就是背著包包去運

「我也有運動習慣,也持續非常久。可是原定要運動那天外面下雨,我覺得很煩,不想出門,所以我決定不去運動。不想為了運動而運動。」

「某一個禮拜五晚上,覺得工作好累,筋疲力竭了,平常我會做一點家事, 看書或運動,但 那天我就真的什麼都不想做。我允許自己攤在沙發上。」

「我開始去看中醫,好好調養身體。」

「本來因為很累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在教練會談中友好的表現而想取消,後來因為覺得自己需要充電沒有取消。」

「最近認真的去找私人教練去重訓。。。以前覺得看醫生是煩人的一件事。那天換個心情,去看中醫要等九十分鐘,我就好好的等待。 」

安撫的定義

伯恩對“安撫”一詞意指嬰兒對於撫摸的需求。。。。這也呼應的Gary Chapman所謂五種愛的語言中的“親密的肢體接觸”身體的接觸。

成人後我們依然需要肢體接觸,但我們學會了用其他形式的關注代替肢體撫摸,比如一個微笑,一個稱讚,或者一個皺眉或責罵。這些都表明我們的存在得到了關注。伯恩用關注飢渴表示我們對於他人關注的需求。而這個關注可能是正面的,比如微笑,稱讚。皺眉或責罵這種讓人不舒服的行為,雖然不舒服,但仍代表我受到關注,代表我存在著。

安撫是關注的單位。我們對這種交流非常熟悉,因此不經考慮就做出來了。但如果對方未如我們預期的給我們回應(安撫),我們需要安撫,如果得不到,我們會產生剝奪感。

剝奪感會怎樣呢?當我們安撫不足,或質量不足,我們可能就會開始玩心理遊戲,開始曖昧溝通,讓我們更無法獲得質量好的安撫。

爲什麼要以「安撫」為主題?尤其我們越來越大,身上有很多角色,開始習慣去安撫別人,隨時偵測身邊的人誰有需要,看到了,立刻送上一個安撫奶嘴。

我們忙著去安撫別人。可是我們經常忘記,或是不知道如何安撫自己。

💡 安撫不是技巧,是一種能力

自我安撫不是什麼技巧,也不是一種你要達到某個效果的方式,而是一種能力,是你可以越來越熟悉、熟練,變成你生命裡的一種穩定支持的方式。」

我們很擅長照顧別人,可是當我們面對自己的狀態,常常是用很多很大的力氣想要趕快回穩、回到可以工作、可以應付生活的樣子。

這樣的過度補位與逼迫,讓很多人變得不會照顧自己,甚至無法安撫自己。

🧘‍♀️ 正面安撫 vs. 負面安撫

安撫有正面與負面,前者能帶給人舒適感受,後者則可能引起不適。 正面安撫的例子包括讚賞、肯定和微笑,而負面安撫則包括批評、貶低或忽視。

正面安撫(Positive Strokes): 透過給予正面、積極的體驗來安撫對方,使其感到舒適、快樂或被肯定。

負面安撫(Negative Strokes):透過給予負面、消極的體驗來安撫對方,使其感到不舒服、焦慮或被否定。

有條件安撫是指安撫是建立在特定條件或行為上的。

無條件安撫則是不管對方做了什麼,都給予接納和支持。

組合出以下幾種情況

正面有條件安撫(Positive Conditional Stroke):

  • 定義: 根據行為或成就給予肯定。

  • 例子:「你把房間整理得很乾淨,好厲害!」

正面無條件安撫(Positive Unconditional Stroke):

  • 定義: 無論行為或成就如何,都給予肯定。

  • 例子:「你真可愛。」

負面有條件安撫(Negative Conditional Stroke):

  • 定義: 根據行為或成就給予否定。

  • 例子:「你房間怎麼這麼亂,一點都不像話!」

負面無條件安撫(Negative Unconditional Stroke):

  • 定義: 無論行為或成就如何,都給予否定。

  • 例子:「你真笨。」

我們透過畫自己的安撫圖來看看,我們經常選擇哪種安撫方式。

「我發現我很難要求安撫,無論是正面或負面。我覺得以後我要多把我的需要說出來,多去要求。」

「我發現我很難給予安撫,尤其是正面安撫。因為在我的標準裡,許多情況沒有達到我要給予安撫的標準。」

「我發現我離開職場以後,由於不需要改正以符合組織的需要,對於要求副相安撫的需要比較沒那麼高。而現在的工作情況提供了我許多機會去給予正面安撫。對於這樣的改變,我很滿意。」

「我很難接受正面安撫,卻經常去尋求負面安撫,好像有點病態。」

🎧 真實的聲音

理智上我們都知道要給予安撫,也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但實際情況是,當我們需要的聲音透過情緒或身體告訴我們時,內在另一個聲音又冒了出來 –

你不應該懶惰。。。

你不可以辜負別人的期望。。。

你要有紀律。。。

你不值得。。。

兩個聲音打架時,這個CP(控制型父母)通常打贏了,所以需要之聲就被壓了下來。

📌 以滋養型父母照顧自己

我的長處是NP(滋養型父母),但我都把這個優勢拿來滋養別人。所以換個視角,以NP取代CP,允許自己接受自己的滋養父母來照顧自己的需要。透過這個方式,自己的自由兒童被滋養充分之後,也許就有機會展現出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與需要,進而能去要求安撫,或自我安撫。

「很多人都以為安撫是一種『處理』,但我覺得它更像是一種『陪著』。你不需要馬上轉換狀態,只要不要離開你自己。」

📬 延伸邀請:自我安撫實踐社群

《我想學會安撫自己:自我安撫社群》- 這是我想要創造的一個陪伴場域,我們不是要追求改變,而是練習慢慢靠近自己。

這個社群將以 4 週為期,每週一個主題、一段書寫、一個身體或生活練習,適合正在尋找自我穩定節奏的你。

📌 有興趣的朋友可先登記通知表單

✨ 結語

這一晚的 ME CLUB,不是為了解決問題,也不是讓大家變得更堅強。而是讓我們都有機會停下來。

「我現在的樣子,也沒關係。」
「我可以陪我自己一會兒。」

謝謝那一晚願意到場的人,也謝謝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
願我們都在各自的日子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安撫方式。

 

Next
Next

ME CLUB: 成為我自己:生命的回望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