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他一起找回選擇權
我常被問:「當教練是什麼樣的感覺?」
對我來說,最真實的回答是——我在對話中,看見了人們與自己重新建立關係的那一刻。
這不是什麼戲劇性的轉折,也不是靈光乍現的醒悟,而是很細微、很人性、很真實的變化。
會談前一天,我收到A希望把會談延期的訊息。
「我覺得腦袋空空的,而且好累。」
當下我的自動導航給我的聲音是「好!」,然後另一個聲音跑出來「Wait! 發生什麼事?」,我想起自己也有幾次閃過想要延期會取消我的會談的經驗。There are something happen….
「腦袋空空後希望延期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會談。」同時也提醒A關於臨時取消消或延期的規則,並交由A思考後決定。
幾分鐘後,A告訴我決定依原定計劃會談,他說 - 我覺得我需要腦袋充電。
我們在會談中共同創造了這幅畫。關於事情未如預期發生,跑到失控,未知的情況時,他的自動導航系統讓他想回到他希望的正軌,因為要比平常更用力,所以會更耗費精力,更累。
接著聊到這件經常重複發生的情況,這幅作品上多了一雙眼睛。這雙眼睛是他人的期待。
與其關心我自己是否優秀,我更關心在別人眼中我是否優秀。
與A在會談中的共創
看見自己
在這樣的對話中,我沒有勸他要「積極起來」。
「那天你留在飯店、沒跟同事出去,你的感覺是什麼?」
「那是這趟旅程中唯一一次,他覺得自己有選擇。」
我也剛結束一個美東+美西旅行。心中的一個Wish list 是優勝美地。但做了許多功課,諮詢了親友的意見後,安排的最好的行程卻也是最貴而且有點距離的行程。諸多考慮後,我告訴親友決定放棄這個行程。親友立馬打電話給我,給我一個很大的外力,翻轉我的決定,決定參加這個行程。旅行結束後,優勝美地二日遊成為我兩週旅行的Top 1,好在,我做了這個決定。
跟TA諮商師討論到我這個「不是因為自己想要,而以外在壓力而做這個決定」腳本,我不重要,弱化的自由兒童,讓我自己的聲音出來,是我需要刻意練習的功課。
很多時候,人以為「選擇」是改變人生的大動作,比如辭職、搬家、轉職。
但其實,一個小小的「不去」或「去」,一個願意為自己的需要發出聲音,就已經是一種主導權的練習。
「我其實不太相信教練這種東西,但我還是來了。」
另一位客戶B,在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很坦白地說了這句話。
「我覺得工作不是很高效,跟你聊這個話題之後,我就會變得高效了嗎?」
「我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此刻我又想到A的那張圖。因為太害怕不確定了,所以用盡所有力氣,就為了回到肯定與確定。然後我又突然想到做菜這件事。我喜歡做菜,喜歡就用冰箱裡的現有食材隨心所欲做菜。朋友跟我要食譜,我覺得很難,在調味料的份量上我可能都會標註「少許」。但每個人的「少許」來自於不同的標準,為有去嘗試,去經驗,去享受,才有自己的味道。Never try, Nener know.,
與A共創畫作的第二版本
教練不是專家,那是什麼?
這是我在這幾年教練工作的過程中,最深的體會。
我不會告訴你人生該怎麼走,也無法替你做選擇。但我會和你一起,把望遠鏡轉回你自己身上。
我們太常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別人的標準、進度、步伐。
而我想做的,是陪你慢慢調整焦距,看到你心裡真正想守護的價值。
有的客戶,開始只是想找個地方發洩;後來他發現,他需要的是一種被理解的關係。
也有人說:「我沒有明確的目標,但我覺得我應該要來談談。」這樣就很好。因為我們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談,而是為了重新理解自己。
「光是把這些說出來,在畫作上放上一個愛心,提醒自己,要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就覺得充電。」
充飽電,才能往前走。
此刻,收到A的訊息「昨天工作效率比預期得好。那種感覺就像是肌肉放鬆之後,反而可以舉起更重的重量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