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清晰的我們:當「模糊」成了安全感,一場教練會談揭開真相

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會談開始了

Coach:「你是少數我不需要提醒的客戶,今天的你居然忘記會談。。。」

Client:「對。最近就是身體總總的不適,昨天才去物理治療師那邊做徒手治療。最近心思好像都在調理身體這件事,就忘了會談這件事。。。。所以我也沒有事先想今天要聊什麼。」

教練會談通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偶而確實會出現這種「沒有事先準備」的情況。但有經驗的客戶,也能慢慢地找到會談的主軸。

認識並接受自己:僵化的外在、模糊的內在

客戶在閒聊幾句後突然想到最近去上了人格適應的課程(TA的系列課程之一),她提到在這課程中有一個「很大」的發現—— 從自己的人格適應類型來看,自己的外在是僵化的,內在卻是模糊的。也提到,幾年前就接觸了人格適應的概念,但這一次對於這個結果,似乎比較能認同也比較能接受。

Client:「然後我就在想, 我接下來的策略與期待。。。。總而言之,希望無論是外在或內在,都更有彈性。。 」

談到未來策略時,Client 說自己希望「有更多彈性」

Coach 眼睛亮了起來,彷彿看見圖像:「彈性……我好喜歡這個詞。我腦海裡浮現很多金色的彈簧,在白色的背景裡跳動。」

Client 被這畫面吸引,也被帶進另一種意象:「我想到人格適應那本書的封面……也是米白的。我想要的那種彈性,有點像橡皮圈,可以拉伸、縮回,但不再被限制成固定形狀。」

彈性,對 Client 而言,是「能呼吸」的選擇。

然而,她也地提到:「我好像一直在僵化與模糊之間擺盪……」

工作模式:腳本或選擇?

談到工作與生活的安排,Coach 問她:

「你現在的工作節奏,是你『選擇』的,還是一個在背景裡自動運作的『腳本』?」

Client 的眼神明顯浮出思考。

Coach :「如果你是清醒地做出最佳選擇,那它就不是腳本。可是如果它是不知不覺一直重複的、強迫性的模式,那它就是腳本。」

Client :「我覺得……模糊帶給我安全感。」

Coach :「而這份安全感,高於你想要卓越的那個部分?」

Client 再次點頭。

她的「模糊」不是無能,而是一種保護。
她的「僵化」不是冷漠,而是穿戴在身上的盔甲。
而她的「不敢放鬆」其實是一種對安全的深刻渴求。

於是 Coach 問出了那句極具象徵性的問題:

「你可以成為那隻你剛剛畫的一天睡十八個小時的無尾熊嗎?」

Client 幾乎是瞬間回答:「至少現在,我沒辦法接受。」

Coach:「這是不是也是你的僵化的部分,認為人一定要工作才有存在意義?」

Photo by R Mo on Unsplash

模糊的背後:不想被看見,也不想被要求

Coach 指出,Client 在外界呈現了許多「模糊」:界線模糊、回應模糊、需求模糊。

她問:「你給予他人的模糊,是你想要的嗎?」

Client 說:「對,那讓我有安全感。」

在她的世界裡,清晰常常等於暴露;
暴露可能帶來要求、期待或失望;
而模糊是一層溫度剛好的薄霧,可以在中間保留空間,不逼自己,也不被逼。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尚未準備好脫下盔甲的狀態。

為什麼總是保持模糊──原來是因為『丟臉』太可怕

在改變前,我們先承認自己還不能改變

Client 的身體痛、注意力分散、生活節奏紊亂,看似是「問題」;

她開始願意在自己身上看見更多細節——
她的彈性想要的是「更自在」,不是「更努力」;
她的模糊是一種安全,而不是缺陷;
她的僵化是一種習慣,而不是錯誤。

這場會談的禮物:在模糊處誠實,就是成長的開始

其實,這篇文章裡的 Client,就是我自己。

身為教練,我能陪伴客戶找方向、釐清需求;但當對象換成我自己的教練,我卻常常拐彎、含糊、隱晦。

而在這場會談裡,Coach 幫我說出那個我一直不願承認的真相——

我想成為一名卓越的教練。

我不敢講,是因為害怕:
講了,就要面對期待;
講了,就不能假裝不想要;
講了,萬一做不到,就會「丟臉」。

而丟臉,對我來說,是一種無法承受的情緒。

所以我用「模糊」保護自己。
讓期待變低、讓壓力變少、讓自己保持退路。

但這次會談讓我明白:
模糊雖然保護了我,也同時限制了我。

Growth occurs by recognition of self and other, identifying with self-experienced and accepting the experience of others.

而真正的成長,不是把話說得很大聲,
而是願意誠實面對脆弱,
願意承認自己真正的想要,
哪怕說出來會害怕。

這份覺察,就是我作為教練、作為人、作為自己的下一步。

Next
Next

Bye, 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