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客戶說「臨時有事」…我卻感覺不只是這樣?

早上梳洗後,收到客戶的訊息:

"Hi Vicky, my team has an urgent activity to submit a tender, my boss has emailed this must be completed today, no extensions, no delays permitted. Therefore I must prioritize this task."

合理嗎?非常合理。這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緊急狀況,臨時取消教練會談,聽起來合情合理。
但我心裡還是浮現一個聲音——「這真的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嗎?」

在與客戶第一次的Engagement Meeting時,我通常會提醒 - Responsibility, Felexiability and Self-Caring. 生活或工作本來就充滿許多不確定性,面對教練會談與客戶真實世界中的各種衝突時本來就會衡量之後做下覺定,其中的一個可能就是“犧牲了教練會談”, 要取消或延期。

有可能是,一位原本參與度很高的客戶,在某個階段突然取消了教練會談。有時是禮貌通知、有時則是臨時無聲消失。表面上看是突發事件,但從教練的直覺與觀察來說,這背後往往有更深的故事。

為什麼會臨時取消會談?表面是理由,背後是模式

TA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三個「自我狀態」:父母我(Parent)、成人我(Adult)、小孩我(Child),這三者交互影響我們的想法與行為。而「生命腳本(Life Script)」則是我們在早年形成、長大後無意識重演的人生劇情。

臨時取消,很可能不只是「有急事」,而是某個心理機制被啟動了。

「我想逃」:小孩我啟動的情緒保護

教練會談常常是面對現狀、挑戰自己、改變習慣的歷程。當觸及某個痛點或突破口時,小孩我可能會浮現:「我怕我做不到」、「我又搞砸了怎麼辦」、「我不想再談那件事了」。

於是,以「我很忙」的方式選擇退出。這不是不認真,而是潛意識在保護自己避免再次感受到焦慮或失控。

「我不值得這樣被幫助」:內化的限制性信念在運作

很多人從小就習慣扛責任、照顧別人、壓抑需求。他們內在有一個信念是:「我不能麻煩別人」、「我不能花太多資源在自己身上」。

當教練會談進入深水區時,這種信念會開始「抗議」:我有資格被這樣支持嗎?這值得嗎?這太自我中心了吧?——於是,取消會談,成為一種回到熟悉不被支持的狀態。

「我做得不夠好,不配出現在你面前」:內在批評者出現

一些完美主義傾向的學員會在沒有「準備好」時選擇取消。他們會說「最近狀況不太好」、「我沒想清楚,不想浪費教練的時間」,但其實那是來自內在父母我裡的批評聲音:

「你應該要有成果才值得出現。」
「你這樣空空的來見教練是很丟臉的。」

這種聲音在內心反覆播放,久了,客戶自己也信了。

臨時取消會談,對客戶的個人成長有什麼實際影響?

從教練角度來看,取消一次會談看起來不大。但如果我們從「成長節奏」與「心理腳本」的層次看,就會發現這可能影響更深。

打斷改變的節奏

教練會談的力量往往來自連續性與累積的覺察。一次次的對話形成一種動能,當會談被取消,這股動能就中斷了。

學員可能從「有感、有行動、有信心」的狀態,退回到「混亂、懷疑、拖延」的舊模式裡。

重複老劇本:開始→快要突破→退出

這是許多生命劇本的經典橋段。從「好像可以改變了」→「感覺壓力大」→「找個理由離開」→「又回到原點」。如果這樣的循環不被看見,就會一再上演,而學員會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

教練關係的信任也可能受到影響

即使教練保持專業,有時學員會因為內疚、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不敢回來。這時候,如果教練只是等,可能就永遠失去了這段關係。

Photo by Nik on Unsplash

教練可以怎麼回應?不批判、不放手、溫柔堅定

那麼,當我們收到這樣一封訊息時,除了「收到,理解,祝順利」之外,還可以多做一點什麼呢?

發出不批判的邀請訊息

「我收到你的訊息,理解你的工作緊急狀況。我也很好奇這次會談取消對你來說有沒有什麼感受?這可能對我們的合作是個值得談談的契機。」

這樣既尊重現實情況,也打開可能的心理探索。

適時聊聊那次取消的背後

不是質問,而是探索。

  • 「那天你說工作很急,我蠻好奇當時你的整體狀態是什麼?」

  • 「如果把那天的取消當成一個訊號,它可能代表了什麼?」

這種提問,能幫助學員從情緒或潛意識中拉出來,回到成人狀態。

看見重演的劇本,邀請學員重新選擇

「這樣的狀況(例如快突破時退出),在你的人生中是第一次嗎?還是以前也有過?」
「如果我們現在有機會寫一個新劇本,你想怎麼寫?」

這樣的對話,不是要讓學員覺得自己「做錯了」,而是邀請他拿回自己的人生筆。

也許,那封取消訊息,是他準備改變的訊號

當我再次讀回那封訊息:

"Therefore I must prioritize this task."

我不再只是看到一位「很忙」的學員,而是感受到——他正在面對改變的邊界,也許還不太有力、也許還在拉扯。

而我作為教練的角色,不是去催促他、也不是放棄他,而是用理解和好奇,給他一條回來的路

畢竟,有時候,學員真正需要的,不是完美出現的自己,而是一個可以在混亂中也被接住的空間。一位原本很投入、進展不錯的學員,突然取消了教練會談,甚至連說明都沒有?或是剛談到某個「突破點」,下一次他就無預警失聯了?

別急著認為是排程問題或個人不專業。其實,這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心理機制——而TA心理學(交流分析),正好提供了我們一把閱讀這種行為的好鑰匙。

Photo by Brian Ceccato on Unsplash

為什麼我知道?因為我也曾經這樣過。

Previous
Previous

重拾熱情

Next
Next

督導的力量:從混亂走向整合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