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停滯:一場對話中的自我覺察與前進的力量
開場的沉默與情緒的鋪陳
一對一教練會談的開始,沒有華麗的開場,也沒有明確的目標。我問Even:「我發現你最近都常常沒有想法就進來?」
Evan 笑了笑,聳了聳肩:「就……這樣啊。我就整理不出來我想要的是什麼?」
我 沒有掩飾自己的感受:「我看到你這樣,其實我也有點提不起勁。」
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開場。教練與受談者共同感受到一種鬆散──不是抗拒,也不是逃避,而是「沒有特別想做什麼」的狀態。
Evan 說:「我在來之前其實有處理一些雜事,想說讓自己放鬆一點,但進來還是沒什麼感覺。」
這種「鬆掉」並不代表沒有問題,而是內在動力的暫時停滯。
「提不起勁」背後的狀態
Vicky 問:「那你現在最在意的是什麼?」
Evan 想了很久:「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在意的事。就很像是……很累之後的那種鬆弛感,整個提不起勁。」
他又說:「我去年七八月剛到這家公司,很擔心自己做不好,整個人是緊繃的,警報全開,每天都在衝。可是現在,好像習慣了,危機感沒了,很多東西就慢慢關起來。」
Vicky :「那種安全但有點空的感覺。」
Evan :「對,有點像漂浮著。不是不開心,也不是有什麼事困擾我,就是……沒什麼動力。」
Photo by Yuris Alhumaydy on Unsplash
「這是不是我最後一次高峰?」──中年焦慮的低鳴
Vicky 問:「那在這種狀態裡,腦袋裡有什麼聲音?」
Evan 沉默了幾秒,終於開口:「會想一些有點恐怖的事,比如……這是不是我最後一次高峰?我會不會就這樣停在這裡?會不會之後就跟不上了?」
他笑了一下,但眼神有點飄:「以前我焦慮的時候就會動。只要我焦慮,我就會開始找事情做、學新東西、挑戰自己。然後結果都還不錯。可是現在,沒有焦慮,就不太知道要怎麼讓自己動起來。」
Vicky :「所以以前推著你的是焦慮?」
「對啊,」Evan 有點無奈地笑,「我就是靠那個活的啊。」
這一段對話,揭示的不只是動力的來源,更是一種內在慣性──當外在壓力解除,Evan 失去了最熟悉的驅動模式。
內在對話的交錯
在這樣的狀態中,其實 Evan 的心裡正在上演一場典型的 PAC 對話。PAC 是 Eric Berne 在交互分析理論中提出的三種自我狀態:
P(Parent,父母我):內在的規範、應該與責任感。例如「你不能鬆懈」、「應該更積極」。
A(Adult,成人我):理性分析、面對現實的部分。例如「現在的狀況是穩定,但我可以有選擇」。
C(Child,孩童我):情緒、慾望、脆弱與創造力。例如「我只想放空」、「我不想被逼」。
在這場會談裡,Evan 的 P 一直在說:「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你不可以鬆懈」。這是一種批判型父母聲音,過去曾讓他成功,但現在變成壓力來源。
他的 C 則在攤著手,說:「我就不想動嘛。你不要逼我。」
而 A,成人的那一塊,雖然有意識到現況,但還沒有真正掌握主導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明明知道「不能就這樣下去」,但依然無法啟動行動。
真實的鏡像:教練也被「能量」影響
對於沒有目標的會談,這次,我也有點慌了:「我看到你這樣,我其實也有點提不起勁。就像我們兩個一起陷在軟爛裡。」
Evan 被這句話逗笑:「對啊,兩攤爛肉。」
Vicky :「我不知道你是想躺在那邊,還是你其實有伸手,只是我沒看到。」
這一問,讓空氣頓了一下。Evan 沉默地低下頭:「我其實也沒有伸手。」
這一刻,他第一次不是用「焦慮」或「逃避」來應對,而是誠實地承認自己「沒做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點──覺察自己沒有行動,本身就是行動的起點。
Photo by Jordan McDonald on Unsplash
從「不該」到「我選擇」
Evan 接著說:「如果這樣下去,習慣都沒建立起來,自律也沒做到,應該會一路塌下去。」
Vicky :「你剛剛說的那句話,其實不是你腦袋裡的爸爸媽媽在罵你,而是你自己的成人在說。你知道那兩個不一樣吧?」
Evan 想了一下:「嗯……有差別。」
Vicky 解釋:「當 P 在說話的時候,是那種『你不可以再這樣』的責備感。但當 A 在說話,是『我知道這樣下去會出問題,所以我要調整』。這兩個動力的結果很不一樣。」
Evan 慢慢點頭,語氣也不再像剛開始那樣無力:「對,這次好像不是在自我鞭策,而是在提醒自己。」
行動的種子:不靠焦慮,也能動起來
Vicky 接著問:「所以,你要怎麼樣才會動?」
Evan 沉默了幾秒:「說真的,焦慮就會動。」
Vicky 微微一笑:「那除了焦慮之外呢?」
Evan:「……就像重訓吧。這是腦袋的重訓。總是要動一動。」
Vicky 笑:「所以你知道你現在不是等情緒來,而是要靠自己去動。」
Evan:「對,不然我可能就真的會一直攤下去。」
接著他說出自己的行動打算:
主動創造節奏,而不是等焦慮來逼自己。
把「腦袋重訓」變成習慣,每天設定明確的啟動點。
接受鬆散是狀態,不是命運。
這不是什麼偉大的宣言,但是真實而有力量的起點。
教練的角色:不是拉起對方,而是照亮鏡子
整場會談中,我忍住沒去當拯救者,也沒有給 Evan 一堆「方法論」。讓 Evan 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區分出來,並且選擇哪一個聲音要當司機。
我也展現脆弱地說:「我也提不起勁」,我的「不知從何下手」。可能這個動力,也讓 Evan 更放心地往下繼續探索。
PAC模型的應用與成長的轉折
Evan 的故事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過去靠 P(父母我)的「焦慮驅動」取得成就。
當焦慮消失,C(孩童我)的鬆散浮現。
透過覺察,他開始啟動 A(成人我)的理性選擇。
這不僅是動力的轉換,更是一種成熟的展現。
從 CP 到 NP:教練介入的轉折
Evan :「如果就這樣下去,習慣都沒建立,自律也沒做到,我可能就會一路塌下去。」
Vicky :「你剛剛說這句話,其實是你自己的成人在說話,不是腦袋裡那個爸爸媽媽在罵你。」
Vicky 接著說:「其實你很擅長 NP(Nurturing Parent,養育型父母) 別人──你對同事、對團隊,對家人,總是給空間、支持、理解。可是對自己呢?你更多時候用的是 CP(Critical Parent,批判型父母),不斷鞭打自己、逼自己往前。」
Evan 愣了一下,苦笑:「對,好像真的是這樣。」
Vicky 繼:「你給別人的,是 NP;你給自己的,是 CP。難怪你會這麼累。其實你也可以練習 NP 自己,允許自己有狀態,也允許自己被照顧。這不代表放棄行動,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對待自己。」
Photo by Vanburn Gonsalves on Unsplash
行動方案的萌芽
Vicky :「那怎麼樣會讓你動?」
Evan 想了想:「焦慮就會動。」
Vicky :「那如果沒有焦慮呢?」
Evan:「那就像重訓吧,這是腦袋的重訓,總是要動一動。」
這是整場談話的轉折點。Evan 從「等焦慮出現」變成「主動選擇」。
他的行動方向很清楚:
不再依賴焦慮驅動,改為主動建立節奏。
把「腦袋重訓」變成習慣,不以情緒作為起跑條件。
學會 NP 自己,不只鞭策,也給自己理解與支持。
教練的角色:鏡子,而非拯救者
整場對話中,我沒有急著替 Evan 設定目標,也沒有灌雞湯。我做的是:
誠實反映自己的感受,讓對話更真實。
幫 Evan 聽清楚內在 P、C、A 的聲音。
點出 CP 與 NP 的差異,打開一扇新的自我對話之門。
讓 A 有空間浮現,進而主導選擇。
教練對話的力量,不是「拉對方起來」,而是「讓對方看到自己在哪裡」。
真正的行動,始於「提不起勁」的那一刻
Evan 的故事並非戲劇化的轉折,而是一個非常真實、極具代表性的瞬間。
PAC 模型在這裡不只是理論,而是一面鏡子:
P(父母我)催促他負責,
C(孩童我)說出真實情緒,
A(成人我)接過方向盤,
而 NP(養育型父母)提醒他:對自己也該有溫柔。
真正的改變,往往不是在能量滿滿的時候,而是在「什麼都不想做」的當下,選擇重新站起來。
📌 PAC 模型補充
CP(Critical Parent)批判型父母:規範、責備。
NP(Nurturing Parent)養育型父母:理解、支持。
A(Adult)成人我:理性分析、決策主體。
C(Child)孩童我:情緒、慾望、創造力。
👉 很多人對外 NP,對內 CP。
👉 學會 NP 自己,是一種成熟,也是一種力量。
許多人像 Evan 一樣,對他人溫柔、對自己苛刻。
當我們學會像對別人一樣「養育自己」,行動力不會消失,反而會更穩、更長久。
為什麼我會對Evan這麼說?因為我也ㄧ樣,我的TA諮商師,也對我說過一樣的話。我也對自己說 -
Vicky, 你很棒,你從不知從何下手,陪著Evan從山下走到山上,穿越停滯,一起感受能量的變化,找到前進的力量。你真的很棒!
Photo by Dhaya Eddine Bentaleb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