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從目標到需求

在許多人眼中,「獨立」是一種優點、一種力量。
但當獨立成為習慣,甚至是一條無形的規則時,我們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拒絕了被支持的機會?

這篇文章記錄了我與安琪的一場一對一教練對話。
從一個簡單的功課——「試著去依賴別人」——開始,她經歷了找不到機會的焦慮、童年記憶的浮現,到重新定義依賴與探索自己人生腳本的過程。

在這段對話中,我們不只是談「如何依賴別人」,更談到:

  • 什麼阻礙了依賴

  • 如何改寫內在腳本

  • 在堅強與柔軟之間找到平衡

這是一個關於信任、需求與自我允許的故事,也是一份邀請——邀請你重新看看,自己與「依賴」的距離。

眼鏡

我和安琪的會談通常約在週六的一早,我們兩個都是Early Bird。一早電腦出現系統更新的訊息,按下「更新」後我有點後悔,因為更新速度比我預期更久,我擔心我會遲到。因為安琪都非常準時,不早到,也不晚到,精準地在8點上線。

7:58, 終於更新完畢,我準時開啟Zoom會議室,接著安琪上線。他留意到我今天戴著眼鏡,我們從近視的度數、配眼鏡的困擾聊到隱形眼鏡的舒適度。很日常也很輕鬆的開啟。

功課的瓶頸:找不到依賴的機會

「從哪裡開始?你說到功課沒有進展有點焦慮」
她微微皺起眉頭——上次我留給她的任務是:「試著去依賴別人。」

安琪想了想,提到一次家裡出現螞蟻,她沒有像往常一樣獨自處理,而是找先生一起去買藥劑,封住蟻洞。
這是一次不錯的嘗試,但她也承認,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屈指可數。
「反而是……我為了找這些機會,會覺得焦慮,」她說,「好像被考試一樣,找不到題目可以寫。」

不依賴,也可能焦慮

「那如果不依賴別人,你會比較不焦慮嗎?」
「不一定,不依賴別人,有時候也焦慮。」

只是在功課變成目標之前,她從未覺得自己需要刻意追求「依賴」。

小學便當的記憶

談著談著,她忽然笑了一下:「我想到小時候一件事。」
那是小學某年級的中午,她打開便當盒,發現餐具忘了帶。
這是一個極容易解決的狀況——只要開口向老師或同學借用就好。
「但我沒有。」她頓了頓,「我就這樣餓著肚子等放學。」

多年後回想,她猜測,當時是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需要幫忙,也不想顯得笨拙或依賴。

高門檻的依賴定義

我問:「那你覺得什麼才算依賴?」
她的答案很高標準:必須是在某件事情上,自己完全不用操心、不用想,對方能全權處理好。

我笑著提醒:「或許,我們可以重新定義。依賴不一定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小事,比如向同事請教,或向朋友傾訴。」
安琪愣了一下,然後點點頭:「如果是小事,好像可以嘗試。」

信任與尊敬的矛盾

我觀察到,安琪對我有信任,也會尋求我的意見,但她不把這當成依賴。
「因為……我覺得依賴是全然放手,而對你有尊敬,所以不想過度依賴,怕你覺得我不獨立。」她說。

這時,我想到 TA(交互分析)裡的「人生腳本」概念,便邀請她一起探索。人生腳本是我們在童年無意識中編寫、並在成年後重複上演的行為模式。安琪的故事透露著一個可能的腳本——**「要獨立、要堅強,不能顯露需要。」**這個腳本的驅動訊息,讓她在需要幫助時,第一反應是壓抑,而不是開口。

尊敬與信任,加上在乎在別人眼中的他是否獨立與堅強,成了她猶豫開口的原因。

長女的習慣與隱形期待

安琪是長女,習慣肩負照顧母親的責任。
除非時間實在不允許,她才會開口請妹妹幫忙。
雖然妹妹樂意,但她心裡有個隱形的期待——希望對方能「主動」幫忙,而不是等她開口。

在親密關係中,在職場中,其實都有類似的模式在發生 - 我不講,你也應該要知道。

進一步探索,安琪最深刻的期待是,周圍的人不僅要猜他的心,而且需要按照他的意思去做。所以他的腳本的結局是,沒有人猜得到,也沒有人真的可以按照他的意思去做,所以是一個注定令他不滿意,證明只有他最厲害的腳本。也導致他經常覺得「累」。

人生腳本的揭露

人生腳本,是我們在童年無意識中寫下,並在成年後不斷重演的行為模式。

安琪可能有幾個腳本 -

——「要獨立、要堅強,不能顯露需要。」

——「沒有人可以信任,我只能相信我自己。」


這樣的驅動訊息,讓她在面對需求時,第一反應是壓抑,而不是開口。他需要像個全能父母一般,也習慣性地把身邊的人當孩子依樣看待。

他也發現繼續下去,可能會忽視別人的想法,急著去說服別人,證明自己是對的。

Photo by Jakob Owens on Unsplash

改寫腳本:允許自己依賴

我問:「如果你願意改寫腳本,你希望它變成什麼樣子?」
她沉思了一下,說:「也許是。」

我們討論改寫的方法——不是推翻原有的獨立,而是在堅強的基礎上加入彈性。

——「每個人都是成熟的大人,每個人的意見都有被參考的價值。」

——「每個人都在思考事情可以如何變得更好,我要把他們當成人看待。」

——「我可以適時依賴他人,這不會減少我的價值。」

三個重要的覺察

最後,我給了安琪幾個觀察:

  1. 首先,雖然他覺得功課沒進展,還是選擇來會談,就是一種依賴我的行為。

  2. 以前,他總是像「匯報」般跟我報告進展,今天,他允許自己展現脆弱,不是聊聊事情的進展,而是他的個人成展。

  3. 改寫腳本的第一步,是允許自己在安全的關係中表達需要。他是可以相信別人的

或許,功課不是去找機會依賴,而是允許自己依賴。這才是真正的進展——從把依賴當作外在任務,轉變成回應內在需求的選擇。

依賴,不是軟弱

依賴,不是軟弱,而是承認我們都是人。

而改寫腳本,也許就是從這樣的承認開始——
學會既能獨立,也能被依靠。

Photo by Mario Heller on Unsplash

Next
Next

被高估與被低估:在無限擺盪中找回成人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