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話中學習放手
作為一位教練,我常常有機會陪伴來談者在生命的某個交叉口,釐清內在聲音、重新排列優先順序,也重新看見關係的可能性。浩恩,一位進入中年、在教養上不斷摸索的父親。
那天的會談剛開始,他就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我在想……是不是我有時候真的太刻意了,我好像在把我女兒變成我想要的樣子。」
意識到「引導」的背後,其實是自己的期待
浩恩分享,他最近工作很忙,但一直記得上次的練習:「去觀察自己是不是會不小心對孩子『用力過猛』。」
「我真的有在注意,」他說,「但也發現有時候我是真的會不小心這樣做。像是之前在幫她挑補習班的時候,她想選 A,我心裡已經決定要她去 B。我就問她:你在意什麼?老師還是環境?我後來才發現,這些問題雖然表面在聽她的意見,其實我是在引導她往我想要的答案去。」
我問他:「你察覺到了自己那種『有意無意』的引導。」
我好奇地追問:「那你怎麼看這個結果?」
他想了想說:「我滿意,因為這是討論後的結果,不是我單方面決定的,她也願意接受。我覺得我們真的有『一起』做出決定。但真的是『一起』嗎?」
浩恩個人在求學階段曾經荒廢學業,之後花了一些時間『追進度』。因此,做好完善的計劃與準備,安排一個『萬無一失』避免浪費時間的計劃是他經常的模式。工程背景的他,在工作上的訓練與要求更強化了他的模式。
Photo by Sivani Bandaru on Unsplash
不是主導,而是共創?
浩恩又提到另一個例子。這次是家庭旅行的安排。
「以前我都排好行程,他們只要配合就好。但這次她說想帶姑姑一起,我就換個方式,讓她自己先規劃想去哪,再由我來協助處理細節。」
浩恩對於女兒的計劃,覺得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認為「最起碼,他應該能回答我一些問題,但他都回答不出來。」女兒對於父親與姑姑的反應也有所抱怨。他擔心女兒無法接收負向回饋,可能會影響女兒未來會有一些影響。
我問:「我覺得你女兒好像你的員工!」
他笑笑說:「其實我一開始有點焦慮,怕她安排不周,但我忍住沒插手。我想給她空間,讓她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這樣她才會學習怎麼面對現實,不只是做夢而已。」
我:「這是旅遊,不是工作啊!就算錯了會怎樣?」
浩恩:「這樣成本就太高啦!如果旅由不順利,可能就會不開心,心情會不好,這樣經驗就不好啦!」。
為了排除負面情緒,所以要充分準備
「喔!我真的在把我女兒變成我想要的樣子。」
「我以為我沒有在控制,其實我還是在控制!」
當我們聊到他在親子溝通上的習慣時,我問他:「那你們談話時會聊彼此的感受嗎?」
「我發現我很少說自己的感受,我不太處理情緒。對我來說,情緒好像就是沒用的東西,只會妨礙判斷。但我也發現……我的女兒好像也變得不太說情緒了。」
這個部分對我們的會談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教養不只是價值觀的傳遞,更是情感處理方式的模仿。當父母壓抑情緒,孩子便學會壓抑自己。
Photo by Олег Мороз on Unsplash
練習轉向:從「說服」到「傾聽」
我對他說:「你現在練習讓她說出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她在意什麼,這就是一種很重要的改變。」
他點頭:「有差,她比較願意說了,也會開始問我:你覺得這樣可以嗎?她不是要我幫她決定,而是邀請我一起討論。」
那一刻我很感動。教養不再是單向輸出的命令,而是雙向互動的合作。這樣的父女關係,更貼近成熟也更真實。
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 教養與個人成長,都是自我轉化的練習場
在華人世界中,女性似乎很自然地承擔了「教養」的責任。相較於其他的父親,我看到浩恩很努力地希望扮演好父親教養的角色。我看到他的自責,肯定他已經做得很多,做得很好了。
在會談中,他也經常沒有自己的觀點與想法,依賴我的經驗與看法。我認為教養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成長,以身作則給自己的孩子看 -
情緒是可以分享與討論的,情緒不可怕
失去的成人自我狀態是可以被喚起的
教養不是塑形,而是陪伴;不是給答案,而是陪孩子學會問問題。我也再次確信:教練工作不只是幫助個人改變,更是見證一段關係的更新與可能性。
而我,作為他的教練,也再次被提醒:真正的力量,來自於願意面對脆弱、修正自己、並重新選擇如何愛與連結。
Photo by Håkon Grimstad on Unsplash